释照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相关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着眼“大应急”要求,积极探索应急物资“大储备”模式,推进以政府储备为主导、社会多元储备为协同的大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一、科学编制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应急物资统筹管理体系
一是科学编制需求计划。首先是快速摸清家底。2019年联合市发改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各地、市涉灾部门广泛调研摸底,迅速摸清全市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现状,全面掌握全市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保障机制、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等现状。在此基础上,依据近年来我市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按照能够应对发生较大自然灾害的要求,组织拟定需求计划和落实储备。市本级近几年来共按计划储备了价值332.8万元的各类通用救灾物资14196件,在灾害救助、全市应急队伍技能比武竞赛活动以及疫情防控方面使用消耗了部分物资,目前市级库存价值278.2万元各类通用救灾物资13396件。去年底,市减灾办(市应急管理局)按照能够有效应对本市发生较大以上自然灾害(市级预案中Ⅳ级以上响应要求)风险情况,结合现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情况,特编制了《2023年度市级应急救灾物资(装备)需求计划》,计划增加价值80万的通用性应急物资将于10月份采购到位。各县(市、区)参照市级做法,组织编制县区级救灾物资年度需求计划,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共按计划储备了价值1500万元75类通用性救灾物资133995件。
二是精心打造应急物资“一张图”。结合市应急管理指挥平台项目建设,开发了“南通市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将统筹掌握的各类物资品种数量、储存地点、所属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一并纳入系统数据库,其中包括各级政府储备的用于受灾人员救助为主的通用性应急物资、各有关涉灾部门救灾储备的各类专项应急物资以及分散在社会的部分抢险救援设备装备等。并要求各县(市、区)和有关涉灾部门明确一名系统管理员,定期对物资数据信息进行维护管理,实现应急物资的常态化动态管理,有效整合了资源。然后再依托应急指挥系统平台,通过数据共享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正实现了物资库(点)位分布、物资品种数量、物资调拨联系人等信息的可视化,建成全市应急物资“一张图”。应急状态下,领导坐镇指挥中心通过 “一张图”能够快速查找和高效调拨急需的应急物资。
三是积极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市应急管理局认真总结有关物资保障实践经验,进一步强化综合协调和统筹管理职能,着力做好应急物资保障相关工作,特别是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市、县两级迅速启用救灾应急物资快速调拨机制,共紧急调拨500多顶帐篷等应急物资,解决了社区、交通卡口疫情防控工作的燃眉之急。2021年1月份,我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北城站工地发生严重渗水坍塌事件后,市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相关部门现场处置,市应急管理局第一时间协调水利部门紧急调拨10万只编织袋,1小时内送达抢险地点,赢得了最佳抢险救援时机;“4.30”灾害发生后,海门区第一时间紧急调拨帐篷50顶,床200张、睡袋200只、100个应急照明灯、50箱矿泉水、50箱方便面等应急物资,安置紧急转移避险人员,全力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二、明确部门职责,提升储备效能,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一是明确部门分工。2020年,市发改、应急管理、财政、商务等四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明确部门职责 加快建立健全我市物资储备体系的实施意见》,今年,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建立市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对全市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市应急管理局作为总牵头单位做好全市救灾应急物资统筹管理,组织编制救灾通用物资储备规划和年度需求计划,发改委按计划落实采购和收储,市各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领域灾害防治和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组织落实适用灾种单一、专业性较强、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专用物资。
二是推进救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储备能力建设,建成5000平方米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县(市、区)均建成达到标准(建筑面积≥630平方米)的库房,市县两级储备体系已经形成。强化储备体系建设,印发《关于加强全市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两级应急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建设的通知》两个文件,对全市和基层应急救灾和物资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和指导,推动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向镇村级延伸,加快在我市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支撑、规模合理的“市-县-乡-村”四级储备网络,进一步提升镇村基层抢险救援救灾及应急处置的物资保障能力。目前各县(市、区)在多灾易灾或拥有重要功能区的乡镇已建成至少2个建筑面积达到150平方米的镇级储备库,并落实储备了帐篷、折叠桌椅、折叠床、棉被、应急灯等生活类通用救灾物资以及对讲机、发电机、冲锋舟等救援装备设备共计70多种9万多件,接下来,我们将组织召开基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现场推进会,推动各地按照指导意见要求,重点在多灾易灾(或地处化工园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的村(社区)建设符合文件要求的救灾物资储备室,确保年内各地至少有10%的村(社区)建成符合要求的储备室。
三是重视社会多元储备。按照“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政府储备为主,商业和企业生产能力储备为辅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物资储备,在政府实物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储备方式,对不易保存、容易过期的即食食品(水、方便面等)采取协议储备的方式进行储备,目前,市和各县(市区)发改部门均与当地(至少2家)商家签订了供货合作协议。为确保紧急情况下物资的需求,落实了企业产能储备,各地分别与当地相关企业签订了生产能力储备合作协议,全市共落实了28家企业,主要有被服、帐篷、床垫、救生衣、大米、面粉等10多个品种。另外,应急管理部门因组织救援工作的需要,对价值较大、维护困难、政府不便于储备的分散在社会救援队伍、个体户手中的大型救援装备、设备,如挖掘机、重型起吊设备、大型运输车辆等信息进行备案登记,目前掌握的物资有30多种1332件,进一步拓宽了储备渠道,提升了储备效能。
三、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联合发改、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共同印发了《南通市救灾物资储备使用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调拨使用机制,提高物资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建立《南通市灾害事故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紧急情况下,驻通部队参与应急救灾和救援,保障重要物资的运输。市发改部门与市邮政部门就保障应急物资能够第一时间运送到受灾地区,签订了救灾应急物资运输保障协议。各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快速调拨等保障机制。
二是开展救灾物资前置点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救援、救灾工作能力,提高应急救灾物资调运、分配、发放时效,保障南通沿江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前置工作,在沿江(开发区)和沿海(通州湾)设立了2个市级物资储备前置点,确保突发较大以上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救灾物资能够第一时间快速调拨,保障多灾易灾的沿海沿江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三是建立督查考评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对各地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的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估。2021年,会同市发改部门研究制定了《县(市)、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考核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从统筹保障能力、储备仓库建设、政府实物储备、社会多元储备、调拨使用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达标评估,切实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评,确保物资保障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四是探索推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作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家庭应急物资储备也是体现一个地区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积极推广家庭应急包项目,以示范社区为试点,以点带面,提倡政府主导、家庭参与、社会助力的配备方式,引导一般家庭主动准备,实现重点和脆弱人群全覆盖,进一步发挥家庭应急包在减轻灾害风险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基层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全市累计发放家庭应急救援包12000余套。
以上是目前我局在推进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感谢您对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阶段我们将继续按照“两个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重点推进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我市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有质的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还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南通市应急管理局
2023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