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刻吸取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教训,着力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收悉您的建议后,我局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研究建议内容,建立了办理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了《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393号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办理工作计划》,明确了办理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严密措施,狠抓落实,有力有效推动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好转。今年1-5月份,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4.3%、60.6%。重点时段、重大节日期间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有影响的生产安全事件。
一、强化认识,严密构建安全责任体系
(一)把落实党政领导责任作为关键。坚持把“谋划工作实不实、干部配得强不强、编制给得足不足、机制建得好不好、问责做得严不严”作为各级党委抓安全生产的总要求,把“底数清不清、业务熟不熟、投入够不够、作风硬不硬、执行实不实”作为各级政府抓安全生产的硬杠杠,把“专题研究、专项检查、专人负责、专档记录、专案突破”作为抓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铁规定,制定出台《市委常委会成员、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2020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建立安全生产领域重点问题市领导领办督办机制,实行市委常委分版块、市政府领导包条线的安全生产分块包干制度,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地生根。
(二)把落实部门监管责任作为重点。在全省率先修订完善了《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职责清单》,进一步明晰固化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驻通有关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强化部门监管力量建设,在市发改委、工信局、交通运输局、市政和园林局、住建局等市级安全生产重点行业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单独设置或挂牌等方式,设置了33个承担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内设机构,明确了职责内容。出台了《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履职报告制度》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督促各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职尽责。
(三)把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作为核心。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具体化行动为载体,开展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春风行动”,巩固提升了“告知承诺、清单管理、分级复核、典型示范、考核问责”五项机制,督促企业进一步对照安全生产主体责任80项责任清单自查自评并进行公示,持续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加强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依法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教育培训、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六到位”。
(四)把安全生产督查考核作为抓手。制定出台了《2020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双百分制”考核办法》《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以及安全生产警示提示、督办、述职等5项制度,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巡查工作,通过季度考评、常态督导、定向巡查,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坚持通过“四不两直”检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等形式,积极采取一线检查验证的方式,客观公正、动态评价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并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强化责任担当、强化作风建设,以顶真、认真、较真的态度,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工作。
二、紧扣主线,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一)明确标准,精准发力。一是明确标准要求。建立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四个清、五个化”工作标准,通过全面排查、彻底整治,各地、各部门做到企业底数清、区域性行业性问题清、应对举措清、各方责任清;企业做到主体责任具体化、风险辨识管控精准化、达标贯标持续化、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安全培训教育全员化,确保专项整治行动不走形式、不留盲区。二是强化示范引领。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示范企业创建,通过“方案制定好、组织落实好、动员部署好、自我检查好、问题整改好”五个好标准,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分层次形成一批标杆企业,切实解决企业开展专项整治“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目前,全市77家企业被命名为市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示范企业。三是实行嵌入监督。市纪委监委抽调专人在市专治办成立纪检监督组,重点聚焦各地党委政府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情况,围绕6个方面24项重点内容,依托安全生产问题处置平台,开展挂钩督导、监督检查、执纪问责,推动党政部门履职尽责。
(二)强化管控,形成合力。一是建立三级复查复核机制。按照“分类分级、依法监管”的模式,由市、县、镇三级行业领域管理部门按照比例,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企业自查自改情况进行复查复核。其中,镇(街道、园区)在企业自查自改的基础上,对属地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普查;县级对镇级普查报备情况进行复查;市级对县级复查报备情况进行抽查,确保实现专项整治“全覆盖”。全市77103家企业进行了自查,对52845家企业进行了乡镇普查,对40901家企业进行了县级复查,对4887家企业进行了市级抽查,共排查隐患13.9万个。二是建立六大推进机制。通过点评通报、明查暗访、分级复核、信息报送、销号验收、考核督导,建立专项整治行动定期督导机制,实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督导机制,落实安全生产派驻督导机制,对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开展常态化明查暗访检查,切实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责任措施落实落地。专项整治以来,共排查整治重大隐患607个,其中各行业领域排查整治303个,市级挂牌督办79个,县级挂牌督办225个,关闭取缔企业(单位)119家,责令停产停业整顿601家,暂扣吊销证照企业2家,联合惩戒失信企业37家。三是建立市领导领办督办机制。对安全生产领域重点问题实行市领导领办督办机制,把问题整改和建章立制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情况周报、验收销号,确保闭环管理、彻底整改。市委徐惠民书记亲自领办建筑施工领域体制机制建设,王晖市长亲自组织开展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百日行动”,督促住建部门在全省率先出台《未办理施工许可工程安全生产监管办法》,并实行项目开工前安全责任告知、专题教育警示、安全公开承诺三项制度,大幅压降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截至目前,建筑施工领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75%、72.7%,降幅首次大于工商贸。
(三)聚焦关键,狠抓落实。一方面,始终把国务院、省督导组指出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跟踪推进,做到挂账销号、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国务院督导组指出171个问题,已整改完成155个,其余正按照时序进度推进整改;国务院督导组转办举报问题13批次共59件问题,已整改完成54件,其余正按时序进度推进整改;省督导组指出844条问题,已整改完成707条,其余正按时序进度推进整改。另一方面,始终把建立建管长效管理机制作为重要内容,指导推动全市各板块、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针对性、特色化工作举措,建立了对化工企业外聘专家履职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督机制,开创了“网格+警格” 群租房长效治理机制,实行了货物装载源头治理清单管理机制,开展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专项检査督导、违法违规“小化工”专项整治、硝化工艺企业压减退出综合治理、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攻坚、冶金工贸(粉尘涉爆、涉氨制冷、金属熔融)评估整治等一系列行动,全面提增本质安全水平。
三、严格监管,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
(一)强化重点监管。加强重点地区安全监管,深化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乡镇(园区)重点监管、企业小微事故规范化管理等机制,对海安高新区、如皋长江镇、如皋如城街道、如东经济开发区、海门高新区、通州平潮镇、通州五接镇等7个乡镇(园区)纳入2020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监管对象,指导督促乡镇(园区)深入查找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措施落实、考核奖惩等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整改提升,全力压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二)强化刚性执法。坚持生产安全事故“一案双查”工作制度,对亡人事故企业不仅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还要开展执法检查。加大对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对列入“黑名单”管理的企业,在投融资、保险税收、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土地出让等方面一律给予限制。对危化动火、有限空间作业发生亡人事故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总监一律视为任职资格考核不合格。今年以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共检查企业4444家,实施行政处罚883件,其中事前执法802件。
(三)坚持做好执法处罚“后半篇文章”。对一个案件处理过程中同步落实“清单提醒、典型案件警示、被处罚企业承诺、定期回访、重点监管”等五项工作机制,通过执法时“清单提醒制”、“被罚企业承诺制”,指导企业深入开展自查自纠;通过执法后“典型案件警示制”、“监察执法回访制”、“重点监管制”,解决同一违法行为在同一区域反复出现的问题,切实达到执法一家、规范一家、教育一片、带动一片的效果。今年以来,共对388家企业进行了守法承诺,对400家企业进行了清单提醒,对60家企业进行了警示公示,对159家企业进行了回访,对2家企业列入了重点监管。
四、强化防控,着力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强化安全生产形势研判。始终坚持常态化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形势,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和单位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准确把握安全生产规律特点,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每月市安委办对全市安全生产情况特别是事故发生情况进行点评通报;每季度组织召开市安委会全体(扩大)会议,分析形势,研究问题,部署任务;每逢重点时段、重大活动、重要节假日提前部署谋划安全生产工作,严密制定安全风险防范措施;针对问题突出的重点行业领域,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与相关部门共同会商研究安全生产形势,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平稳。
(二)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深入推进“一图、两单、三卡、八必须”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督促已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的企业,建立安全风险清单、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动态更新制度,定期组织对风险管控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问题和偏差,做到持续改进。目前,全市14897家企业开展了安全风险辨识工作,11052家企业完成了整体安全风险等级确认,其中红色企业82家,橙色企业799家,黄色企业7874家,蓝色企业2297家。
(三)强化安全生产达标贯标。全面推进全国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样板地区建设,建立“提升一批、整改一批、淘汰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管理机制,通过重创建、督运行、严复评、促整改,探索构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质量达标“三位一体”的企业标准化建设体系。通过聘请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质量审计。目前,全市工贸企业达标数18886家;其中,对296家三级标准化企业开展了运行质量审计。
(四)强化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把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作为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的治本之策,扎实开展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无重大隐患化工园区创建,全面摸排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重点排查重大危险源、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控、推动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巩固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成果等专项行动,从源头上减少重大风险点,降低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去年底前,海门灵甸工业集中区、启东滨江精细化工园的化工定位已被取消;今年底前,如东洋口化学工业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两个化工园区将整合为一个化工园区,实施统一管理;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将调整为化工集中区。到2021年,全市拟关闭退出安全环保不达标、低端低效化工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仓储企业207家。
五、夯实基础,凝聚社会共治强大合力。
(一)深化第三方监管模式。在各工业园区、化工集中区和重点行业推行安全协作组模式,通过企业自查、组内互查、组间互查等方式,实现企业间安全资源共享与互补。在行业商会(协会)中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站”,赋予一定的安全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指导、检查、督促作用。以乡镇(街道、园区)为单位开展服务外包,由政府出资,聘请安全中介机构、安全专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形成了“专家查隐患、部门搞督导、企业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共有安全协作组201家, 覆盖企业4704家;在63家行业商会(协会)中成立了安监工作站,覆盖企业4995家;在68个乡镇(街道、园区)开展了安全服务外包。
(二)深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定《推进全市生产经营单位全员安全培训工作方案》,与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督促企业围绕岗位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全员培训,让所有员工充分了解本岗位风险点的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基本情况,提高事故防范能力。
(三)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知识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创建、宣传教育“七进”等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意识。特别是工会通过推行“1+3”安全监控体系,组织发动职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并定期组织开展全市“十佳”事故隐患及职业病危害排查治理优秀合理化建议评选、表扬活动,实现劳动竞赛与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深度融合。加大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力度,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对重大安全风险隐患、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监督、提供线索,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打击”的良好氛围。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感谢您对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进一步积极采纳和运用您的建议,强化风险研判,强化形势分析,以“严格近乎小题大做、严谨近乎吹毛求疵、严肃近乎不近人情”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安全生产新思路、新实践,全力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还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南通市应急管理局
2020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