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力防大风险、除大隐患,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3.33%、9.25%。重点时段、重大节日期间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有影响的生产安全事件。小微事故调查处理做法被新修订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征求意见稿)吸收采纳,得到应急管理部肯定。被应急管理部确认为非现场执法试点地区,相关做法被应急管理部在“2023中国—东盟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合作论坛”专栏推介。制度化管理、实时化监控、自动化阻隔、现代化救援“四项举措”经验做法和“安全生产协作组”“行业商会安监工作站”安全监管模式被应急管理部《政策研究》全国推广。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挂牌督办全流程管理被省厅转发推广,连同委外作业安全管理被《中国应急管理报》宣传报道。微反应技术推广运用被山东、四川以及省内苏州、盐城等多地学习借鉴。安全生产非现场执法、“线上预警监测+线下精准执法”管理入选全省智慧应急“星火计划”创新应用典型案例。《罐区内在役危险化学品(常低压)储罐管理规范》《粉尘涉爆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南通市锂电池生产企业全流程安全技术规范》上升为地方标准,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安全生产协作组管理、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被全省推广,2023年全国安全生产月“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网络知识竞赛、全国第四届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均位列全省第一。科学应对“6·10”强对流、“7·7”洪涝、“杜苏芮”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
一、坚持建制度和提能力相融合,逐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一是完备预案体系。大力推进预案简本建设,督促企业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目前已录入企业应急预案近7.3万条,被《中国应急管理报》宣传推广。组织各地党政领导开展实战化综合推演,多维度检验提升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应急处置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今年共开展应急救援演练3.94万场次。二是优化机制运行。组织承办全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研讨交流会,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果,相关工作经验被省厅专题推广。研究制定《南通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深入开展“线上预警监测+线下精准执法”,实现全市253家化工企业值班值守和707家涉爆企业粉尘清扫每日线上巡查,相关工作经验被《中国应急管理报》宣传推广。三是建强应急队伍。大力开展应急救援队伍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召开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会暨授牌仪式,全市共建立各类专业救援队伍224支6289人。组织开展冶金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实战检验一体化指挥、多主体协同、大数据辅助、集成式保障相融合的现代化应急救援模式效能,活动得到省厅领导高度评价。
二、坚持早防范和抓整治相结合,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一是精准施策强化源头防范。在全省率先以市级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危化品禁限控目录,创新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落实年专项行动,推动重点企业学习培训5.3万次,修订完善安全责任制5561个、管理制度22743项、操作规程3802个。在全省率先开展动火作业安全防范专项治理,首次利用市域专线对全市1.5万人进行专题培训,受到市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市委督查室全文转发工作专报。二是全力以赴推进问题整治。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安全生产“双月”督导服务制度,推动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难点问题148个。扎实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发现重大事故隐患2137个,完成整改2119个。巩固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效果,推动解决17个重点领域各类风险隐患近9.2万个。全面推进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等6个工作方案,全面完成老旧装置更新改造11家12套。企业风险报告、中小型工业企业现场整治、工业园区出租厂房安全专项整治等做法被全省推广,冷库专项整治被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三是多措并举优化执法手段。创新探索“非现场执法”,大力推行“三会一单”,共发放重点执法事项告知书2102份,减少企业违法支出约8600余万元。《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实施细则》上升为省标准。全面完成“9·17”“10·3”等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相关工作受到应急管理部充分肯定。四是持之以恒夯实安全基础。全面推进5G+智能化工厂建设,完成危化企业自动化改造100家,气瓶“阳光充装”和叉车“技改+保险+共享”智慧监管获省领导现场点名表扬。规范安全生产协作组管理,共设立协作组1021个,覆盖企业27658家。102个乡镇全部完成基层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机构组建,强化“九小场所”和企业班组“两员”配备,实现全市“九小场所”消防安全员“全覆盖”,27276家企业单位配备安全员45181人。开通市“应急科普驿站”“应急地铁专列”,举办应急管理普法技能竞赛,启动安全生产“云体验馆”,印制“三色分布图”,不断厚植应急文化。
三、坚持重防抗和强保供相聚合,稳步增强综合减灾能力。一是提升超前止损防御力。印发《南通市减灾委员会工作规则》,制定《自然灾害应对处置综合能力提升清单》,深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建立“自然灾害挂账销账”机制,共计上报灾害风险隐患信息7584条,位列全省第一。严格落实“4+12+N”风险研判和提示机制,组织各级会商213次,发布预警提示单247份。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叫应”与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指导意见》,构筑市域全覆盖“叫应”体系。与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南通分院深度合作,建立我市首支地质灾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二是增强应对处置行动力。完成开发区和通州湾2个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前置点建设,全面加快基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室)建设。强化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基础数据库,试点经验被国家普查办推广交流。落细临灾避险转移机制,彻底摸清全市13460名临灾转移人员底数,持续完善人员转移避险方案。深入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档升级试点工程,指导崇川区完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申报。开展2023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六类系列活动,在全省防震减灾知识科普竞赛活动中分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是增强灾害救助保障力。印发《关于做好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补助)地方标准制定工作的通知》,推动实现“救助资金发放地方标准”市域全覆盖,该项工作在全省率先。深化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工作,探索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市县统保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共计赔付6539起,赔付金额1039.07万元,相关工作受到市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安全发展和风险管理理念尚未牢固树立,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还需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灾害交织多发,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一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安全生产攻坚治本行动为抓手,紧盯重点行业领域,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强化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标本兼治推动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防范一般事故,科学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科学系统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