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物资储备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支撑,事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南通立足“全灾种、大应急、救大灾”的工作要求,在全省率先构建以“市县两级储备为主体、镇村储备为补充”的四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将救灾物资保障延伸到镇村基层,激活了救灾物资保障的“神经末梢”,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聚焦“怎么建”,构建四级联动的储备体系
“以前遇上下雪天只能去周边老百姓家里碰运气借工具,现在社区统一建了物资储备库,随调随用,处置更快。”如皋市江安镇镇中社区工作人员卢亮亮告诉记者,去年底如皋一场大雪之后,自己和同事连夜去桥上和主要道路除雪,使用的就是应急储备库里的铁锹、扫把等除雪工具。
市应急管理局一级调研员陆文杰介绍,近年来南通台风、暴雨、强对流、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极易造成严重灾害和次生灾害,只有健全协调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将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延伸到镇村基层和多灾易灾的功能区,形成科学合理的储备网络体系,应急救灾物资才能在第一时间调得出,需要安置的受灾群众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保障。
为此,我市在推进市县两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建设的同时,把触角进一步向镇、村两级延伸。目前,全市建成1个5000㎡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各地均建成建筑面积达1000㎡的县区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基本建成了2个150㎡的镇级物资储备库,10%的村建成了符合规定要求的救灾物资储备室,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市—县—乡—村”四级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
聚焦“多元化”,创新多方共建的储备模式
在海安街道凤山村应急物资储备室,折叠床、床垫、多功能睡袋、棉衣棉被等各类应急物资的名称、数量均进行了标示,做到了分类堆放、标牌完善、整齐有序。
“镇村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是灾害发生时物资供应的第一道防线,储备物资种类、数量必须科学进行规划。”海安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科科长欧开银介绍,镇级主要储备通用性救灾物资、防护用品、通讯预警设备、救援救护装备、抢险物资装备,村级主要储备抢险救援类、通信照明等工具和设备及生活类救灾物资,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像这两台抽水泵是针对夏季暴雨天气多发而添置的,去年就成功处置了两小区因强降雨天气导致的积水等问题。”
陆文杰告诉记者,按照“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的要求,各地结合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特点以及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等情况,逐年备足备齐各类通用性救灾物资。对于不易保存、容易过期的即食食品则采取协议储备的方式进行储备,市发改部门与文峰超市协议储备了矿泉水、方便面和即食食品75000件,各地发改部门均与当地商家签订了供货合作协议。通过实施社会多元储备,进一步拓宽储备渠道,提升救灾救助保障能力。
聚焦“优化管”,建立快捷完善的调拨机制
如皋市江安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现储备各类应急救援物资1308件,与传统的人工登记有所不同,这里每一类物资前都摆放了一个二维码,物品名称、分类、管理员、入库时间等各类信息扫码后一目了然。目前如皋市县镇村三级物资储备管理均采用了二维码技术,若要借用,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出入库登记,让仓库管理更方便、高效。
建立完善救灾物资调拨机制,是实现救灾物资精准快速投送的关键。陆文杰介绍,目前市级储备了各类通用救灾物资13396件,县区级按计划采购储备了90多种、18.6万多件通用性救灾物资,全市镇村两级共储备了各种抢险救灾物资33万多件。市县两级已落实救灾物资储备使用管理联动机制,规定救灾物资采购、入库和回收程序,明确一般情况和紧急情况下救灾物资调拨工作程序及相关保障措施。
为确保救灾物资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各地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县级应急管理部门依托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将辖区内应急救灾通用性物资和各涉灾部门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设备以及社会物资的种类、数量、存放位置、联系人电话等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同时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构建了应急物资“一张图”,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快速查阅所需应急救灾物资信息,并第一时间进行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