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廉政

优秀传统家规摘编司马光《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

发布时间:2016-08-30 字体:[ ]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其一生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便是《资治通鉴》。此外,《温公家范》堪称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轨范”,历来被奉为治家之经典。司马光家规包括《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两册。《训俭示康》共千余字,是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的家训。全文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紧紧围绕“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通过正反两面的案例对比,进一步阐明“俭能立名、奢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深刻道理,对儿子进行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温公家范》则是洋洋数万言,全书10卷共19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伦理关系、治家方法、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概括其主要内容有五点:一是以礼治家。“治家必以礼为先”。他指出:“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序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纲纪正焉。”二是以身作则。 “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否则就没有说服力。三是以偏为戒。《家范》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是“爱不偏私”。不偏不私首先表现在财产上。司马光提倡同居共财,在财产分配与继承问题上强调轻利重义,以消除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兄弟相残的状况。其次表现在对儿子与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一视同仁。四是以德为富。《家范》始终强调礼乐教子,诗书传家。“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同时教育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进行。他还认为公平处事、正直守节是人性的光辉,是家庭的财富。五是以俭为美。司马光认为聚敛钱财,生活奢侈不利于个体道德品行的培养,也易使后世子孙滋生惰心、不思进取,导致家庭衰落。“为儿孙积钱财,不如给后代留功德”,“福禄不要全占尽,留下一些给儿孙”,还强调要广施财物,积德行善。在《训俭》中以正反案例来告诫儿子俭立美德,侈则败家。

司马光家规家训摘编

正家道

  彖①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司马光《家范·卷一》

  【译文

  彖辞说:“一个家庭有尊严的家长,即父亲和母亲。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兄长要像个兄长,弟弟要像个弟弟,丈夫要像个丈夫,妻子要像个妻子,这样家道就端正了。如果都能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

轻遗财

  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①跨坊曲②,粟麦盈囷仓③,金帛充箧笥④,慊慊然⑤求之犹未足,施施然⑥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

——司马光《家范·祖》

  【译文

  做长辈的没有不希望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今为后代谋利益的那些人,只懂得多积钱财留给后代子孙,田地连阡陌,商铺遍布街巷,粮食堆满了仓库,财物塞满了箱子,仍然觉得不够,还在苦心谋求。这样他们心里就怡然自得,自以为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尽了,而不知道用道义训诫子孙,用礼法治理家庭。他们自己几十年辛勤劳作所积累的财富,却被纨绔子孙们在短时间内就挥霍殆尽。子孙们反过来讥笑祖辈们愚蠢不会享受,还埋怨祖辈吝啬小气,对自己没有恩惠,反而虐待了自己。

明俭奢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

  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荣耀,在我的心目中却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倡清廉

  吴司空孟仁尝为监鱼池官,自结网捕鱼作鲊①寄母。母还之曰:“汝为鱼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司马光《家范·母》

  【译文

  三国时东吴的司空孟仁曾经担任监鱼池官,他亲自结网捕鱼,将捕获的鱼制成腌鱼,然后寄给母亲。母亲退还给他说:“你身为鱼官,却把腌鱼寄给你的母亲,你没有做到当官应该避嫌!”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16-08-30)